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 ,内容是加强基础研究 。安排这次集体学习 ,目的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 ,了解国外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做法 ,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措施 。
加强基础研究 ,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 ,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多复变函数论突破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后 ,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先后实施“863计划” 、“攀登计划” 、“973计划” ,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 、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 ,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 ,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 ,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 ,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正因为如此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作出战略部署 ,要切实落实到位 。
第一 ,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 、战略性 、系统性布局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 、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 ,地基打得牢 ,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 、战略性需求导向 ,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 ,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
要坚持“四个面向”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 ,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 ,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 ,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 、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 、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 、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 、“答题人” 、“阅卷人”作用 。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 ,支持重点学科 、新兴学科 、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 ,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
第二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 ,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 ,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 ,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 ,发挥好制度 、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
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 ,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 ,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 、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 ,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 ,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 、申报 、评审和决策机制 ,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 ,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 ,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 。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 、成果应用转化 、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 ,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 、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是大趋势 ,同时要考虑国家财力 ,保持合理投入强度 ,加强实施过程绩效评估 ,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
第三 ,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 、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 、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 。近年来 ,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建成一批大国重器 ,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 。
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 ,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 ,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 。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 、战略导向型 、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 ,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 。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 、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 ,鼓励科研机构 、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 ,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 、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 ,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 、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 。
第四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 ,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近年来 ,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取得显著成效 ,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 。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 、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
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 ,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担重任 ,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 ,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 ,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 ,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 、祛除浮躁 ,坐住坐稳“冷板凳” 。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 、“强基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 ,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 ,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第五 ,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 。当前 ,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 。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 ,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
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 ,围绕气候变化 、能源安全 、生物安全 、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 ,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 。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 ,支持国内高校 、科研院所 、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 ,完善法律法规 、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 。我们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 、信任 、合作 ,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
第六 ,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 ,更需要精神激励 。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 、西迁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科学家精神 、探月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 ,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 、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 ,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 、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 、展示科技成就 ,树立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 、想象力 、探求欲 ,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 、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 ,加强统筹协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 、发扬科学精神 ,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 、松绑减负 、加油鼓劲 ,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